什么是尖晶石?它都有特點特征?如何鑒別?
尖晶石的英文名稱為“spinel”,可能來源于拉丁語“spina”,是“荊棘”的意思。尖晶石常與紅寶石共生,紅色的尖晶石極易與紅寶石混淆,如鑲嵌在英國皇冠上的“黑王子紅寶石”和“鐵木爾紅寶石(timur ruby)”實際上都是尖晶石,在珠寶行中,紅色尖晶石俗稱“大紅寶”。尖晶石因其稀少、透明度高、顏色豐富而艷麗、具有大顆粒的晶體可體現(xiàn)完美的切工等優(yōu)良的寶石學特征而成為收藏新貴。尖晶石的優(yōu)勢還在于目前市場上的優(yōu)化處理品相對很少。
尖晶石的基本性質(zhì)
尖晶石屬等軸晶系,常呈八面體晶形表面可見三角形蝕痕,有時可見八面體與菱形十二面體、立方體成聚形或以水蝕卵石出現(xiàn)。尖晶石常依為雙晶面和結(jié)合面構(gòu)成尖晶石律雙晶,與鉆石的三角薄片雙晶很相似,可通過顯示的內(nèi)凹角和扁平的三角形習性來識別。
顏色
尖晶石為他色寶石純凈時無色透明,當有雜質(zhì)混入時可呈現(xiàn)各種顏色。尖晶石*常見的顏色為紅色、粉紅色、橙色、藍色和紫色,也可見黃色、綠色、褐色、黑色和無色。紅色一般與Cr++有關;藍色一般與 Fe2有關,Zn2*的出現(xiàn)也常使寶石呈現(xiàn)藍色,天然鈷藍色尖晶石與Co2關綠色般與少量F色FF的共同用有關。
光澤及透明度
明亮玻璃光澤;透明-不透明。
特殊光學效應
可見星光效應和變色效應,其中四射星光較常見,六射星光稀少。
光性特征及多色性
光性均質(zhì)體,偏光鏡下全暗,但有時可見異常雙折射現(xiàn)象;無多色性。
折射率、雙折射率及色散
尖晶石的折射率為1.718(+0.017,-0.008)。富鉻的紅色尖晶石可高達1.74;鎂鋅尖晶石在
1.725~1.753之間或更高;鋅尖晶石可高達 1.77~1.80,并可見異常雙折射;黑色尖晶石的折射率往往超過折射儀讀數(shù)。色散值為 0.020。
吸收光譜
鉻致色的紅色和粉紅色尖晶石的吸收光譜具有 685、684nm強吸收線,656nm弱吸收帶,595~490nm強吸收帶。在熒光光譜中,紅色尖晶石紅區(qū)的吸收線為亮熒光線,與紅寶石的一組細線不同。尖晶石有 10條以上的亮熒光線,以 686、675 nm 處的吸收線*強。
藍色或紫藍色尖晶石致色元素是Fe和少量Co其吸收光譜的特征具有460nm 強吸收帶,可能伴隨出現(xiàn) 430~435、480、550、565~575、590、625 nm 吸收帶;極少數(shù)具鮮藍色的尖晶石是由鈷致色的,其吸收光譜特征顯示鈷的吸收特征,即在4460、480 nm 處可見吸收線,其中460nm 吸收帶為合成藍色鈷致色尖晶石所沒有。
發(fā)光性
紅色、粉紅色和橙色尖晶石在長波紫外熒光燈下呈現(xiàn)弱至強的紅色一橙色熒光;短波紫外熒光燈下為無至弱的紅色或橙紅色熒光。綠色尖晶石一般在長波紫外熒光燈下具有無至中等強度的橙色-橙紅色熒光。其他顏色的尖晶石在紫外熒光燈下一般為惰性。
放大檢查
尖晶石內(nèi)部可見細小的尖晶石八面體晶體或鐵尖晶石的負晶(常被鐵染),單個或呈雁行狀分布,也可聚集成指紋狀分布。磷灰石是尖晶石中常見的固態(tài)包裹體,也可見方解石、白云石、石墨、石英、鋯石、榍石等。在紅、藍寶石中很常見的三組針狀包裹體,在尖晶石中卻很稀少,但一旦出現(xiàn),可產(chǎn)生星光效應。尖晶石中可見愈合和未愈合裂隙,愈合裂隙中可見指紋狀流體包裹體。沿八面體晶面發(fā)育生長帶,在正交偏光下油浸觀察*易見。尖晶石中沿八面體晶面發(fā)育的雙晶紋很常見。
請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以登錄
...